-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新能源车辆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当下的年轻人及各个领域的高端人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之所以会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较以往传统汽车来
0 引言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当下的年轻人及各个领域的高端人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之所以会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较以往传统汽车来说成本有所下降,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很小,缓解了各国使用石油的压力,减轻了政府治理环境的任务量。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不仅要依靠研发企业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补贴和提倡,制定良好的推广策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广泛使用提供良好的条件。
1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通过了各个环节的测试,基本符合国际大环境对安全标准的要求,当然,经过各国各大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技术部的不懈努力,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只要能使用正规的产品,遵循正规的使用方法,基本上不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1]。一方面,要注意充电安全新旧标准转换期问题,前期已经安装完毕的系统基本上采用的是旧标准,故而整体运营较为迟缓,如果在关键时候反应不上,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市场上的充电产品一定要尽快进行升级,配备符合新标准的充电和储电设施,增加关于节能诊断功能,做好安全防护的准备。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新能源汽车车型的产品类似于常规车的拼装,产品之间质量差距很大,元器件性能与产品整体差距较大,如果要阻燃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国政府要再次提高对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完善安全基础设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车辆的被动安全有车辆的电池、电控单元和车身碰撞保护等方面,电池作为车辆的核心部件,关乎车辆的用车安全,一旦发生热失控,就会引发爆炸,并引燃其他电池。所以车身等其他方面的优化改进,使车辆发生事故之后,减少碰撞能量传导到电池部位,从而减少电池的震动摩擦,减少事故中电池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发生,保证了电池在极端的情况下的稳定性[2]。
2 关于新能源汽车被动安全性的发展研究
2.1 以纯电动力为主要发展方向
就国内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2010—2015年,新能源汽车主要依靠优化内燃机的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来降低石油使用量,提高石油的使用率,由此减少尾气排放,同时改善汽车外形和整体设计,尽量缩小汽车体积,并加快普及混合型动力技术。仅仅做到这些并不能大幅度降低能源的消耗量,要逐渐推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尽量提高电驱动的比重,使电驱动技术占据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并在整个市场中占到主体地位。企业在研发时可以使用混合式设计,但这样设计的宗旨是给汽车行驶提供备用方式,当电气化使用技术完全成熟后,可以考虑取缔内燃机技术[3]。
2.2 政府制定合理的补贴和使用政策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被动安全问题,政府也要做出一定的努力。首先,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收集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的信息及安全发展情况,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好完整的计划,科技部要对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对整个市场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企业妥善解决被动安全问题,支持相关研究。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实用性,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稳定、健康地发展。交通部门要针对部分安全漏洞,确定新能源汽车运营的具体政策和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汽车行业的生产企业、相关研究单位和高校等机构加入了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方面的研究。
2.3 优化改进新能源汽车的结构
为了使新能源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尽量减小对乘客和行人的人身伤害,新能源车辆除了采用传统车辆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等装置,并在车身方面做出很多优化的研究。就新能源车辆的车身,不仅要考虑到减少能量消耗的轻量化,还要考虑到被动安全方面的问题。在综合轻量化的情况下,车身、车架上设计能引导碰撞变形的结构,使碰撞变形尽可能的从折弯变形转变为吸收碰撞能量效率更高的压溃变形,还可以加装能高效率吸收碰撞能量并且本身密度小的蜂窝材料。通过对车身、车架的优化改进,减少碰撞事故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减少新能源车辆在碰撞时电池发生火灾、爆炸的可能性[4]。
3 结束语
新能源汽车有明显的保护环境、降低能源消耗的优势,是未来汽车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能以纯电动力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制定合理的补贴和使用制度,完善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解决相关的安全漏洞,优化改进车身等结构,根据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状况和结构性缺陷进行调整,新能源汽车一定能早日普及。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1/0121/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