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及保护策略探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的现象及原因 1.1 社会发展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 社会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客观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生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的现象及原因
1.1 社会发展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
社会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客观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适应,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态和兴衰。当社会环境因社会发展而引起改变时,民族传统体育必然会逐渐暴露出不适,表现出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日益失去其适宜的生存“土壤”。如鄂伦春族狩猎舞,随着社会发展,鄂伦春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割裂式巨变,生态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捕猎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变为以工农业为主的新型生活方式,狩猎舞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流失了。总之,社会发展促使人们行为选择发生变化,原有的民俗体育文化所承载的“旧”功能与主体的“新”需求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2]能够满足人们新需求的部分被保留下来,反之或被改变或被遗弃。
1.2 政府政策导向性失误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
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对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时难免缺乏长久、全面的考虑。如文革时期对所谓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破除和禁止,将某些世代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视为封建迷信和文化糟粕,民族传统文化设施如龙舟、游神用的龙灯、轿子等被烧毁,舞龙时用的锣、鼓等被没收,许多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文化精英遭批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时成为人们不敢提及的文化禁忌。这是由于政策导向失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土壤”得以流失。
1.3 传承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出现了多元化改变。在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上,出现了功利性偏差和服务型偏差等问题。如传统抛绣球是一项激烈的竞技性体育活动,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旅游开发商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将抛绣球活动整理改造成金钱味极浓的庸俗化表演。被整理改造过的抛绣球活动添加了一些变相收取游客金钱的环节,有的甚至是强买强卖,坑蒙拐骗。游客被骗之后再也不会游玩此类项目,并且会遍告亲友,以致这种活动慢慢衰败下来,乃至消亡。凡此种种,经过整理改造后的民族传统体育一旦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劳动生产工具,其文化意义已经产生断裂和缺失。这是因传承不当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的流失。
1.4 西方体育文化浪潮的冲击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
当西方文化渗透到我国民族文化圈时,自然会产生对西方文化的模仿。传统体育文化也一样,外界同质运动项目一旦介入,原来存在的体育项目必然会受到同质运动项目的冲击,其结果定然会导致二者中某一项目衰落或消亡,或二者中某一项目因适应而变异。[3]如在第3 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被媒体称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被正式纳入比赛项目,但是,民运会上的抢花炮,除了最初使用的炮圈和送炮器保持民族传统特色外,绝大部分都已被西化,规则是参考篮球、足球和手球进行的全新编制。现代体育元素的渗透使古老的抢花炮有了一些现代的气息,但却因脱离了其产生的“母体”,而造成传统本质文化的流失。在模仿西方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同时,抛却了自我发展的地域文化性和差异性,而是一味的模仿,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陷入异化模仿的困境。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人们的思维价值理念被新型的文化现象所迷醉,从而忘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这无疑阻碍了传统体育的发展和自身认同。
1.5 传承人缺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土壤”流失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可谓是体育文化的一种“活态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传承人言传身教。然而,当今有许多非物质体育文化传承人都90 多岁了,有些已经离世;而年轻一代又不愿意传承这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民族传统体育上;孩子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大多也是一些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他们不太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也不感兴趣,更谈不上传承。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经历难以找寻传承对象而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保护机制,导致许多民间体育艺人处于一种没有归属感的状态,久而久之,愿意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民间体育艺人越来越少,最终,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接班人断档而流失。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1/0223/1155.html
上一篇:新形式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公共交通对城市社会发展贡献研究以南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