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新时期集体式社区更新的研究分析以武汉红房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研究背景 进入21 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十分迅速。如今,我国的城市建设体量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土地资源紧张,扩张型的城市建设模式面临着转
1 研究背景
进入21 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十分迅速。如今,我国的城市建设体量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土地资源紧张,扩张型的城市建设模式面临着转型和新的探索。与此同时,在城市社区的建设方面,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建设于上世纪60-80 年代的单位集体式社区,其特点为布局内向型、居住人口集中、身份属性一致、生活模式化,一度成为我国城市社区生活的典型。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环境品质和空间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社区生活的需要,成为了城市当中的低层次社区。同时,住房体制的变革也使得单位模式的集体式社区逐渐转变为了社会型的混合社区,原本具有相同属性的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和活动发生了变化,社区活力逐渐减退。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发展层面,对旧有住宅和社区的改造和更新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不足和城市人口居住需求矛盾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既能大大节约经济投入和减少社会成本,又能够保护城市原本的风貌和环境景观。对于城市用地紧张,社会资源稀缺,城市人口愈发密集的中国城市,改造无疑是比盲目的拆迁重建更为合理的方式。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认为,“城市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改造是非常好的城市更新手段,但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想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早期建筑的面貌,应当从改造入手,而不应当将建成区一味地拆迁重建或者在城市的外围进行扩张式地盲目开发。”面对这些问题和观点,我们认识到,中国旧有的社区空间模式和空间环境亟待改造更新,以适应更加复杂化的居民人员构成和新的社区生活方式,塑造新的社区空间关系,进而促进新的社区社会关系的形成,重新激活社区活力。
2 武汉红房子集体式社区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集体社区就是一处始建于建国初期的单位集体式社区。它曾是国有企业武汉钢铁厂职工们的生活居所,由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空间布局典型、社区面积庞大、具有非常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氛围,半个世纪以来,红房子集体社区不仅作为曾经生活于此的武钢工人的生活场所,更成为了武汉市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鉴证,是武汉青山区新的历史文化象征,至今仍然容纳着大量居民的居住和生活,具有十分突出的保留价值和改造潜质。
如今,红房子社区的空间功能已经落后于现代商品住区,社区公共空间的服务和交流功能缺失,生活质量下降。随着集体住房体制的变革,社区人员构成也发生了转变,更多的社会人进入社区当中生活,原有的内向型生活模式面临解体,原本紧密的社区邻里关系逐渐疏远。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时期。在转型的影响下,以生产单位为集体的社区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1991 年,在国家政策下,住房制度发生了变革,单位住房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1997 年,国有企业改制,一些企业迫于生产压力裁减员工数量。在这之后,一部分武钢老职工通过购买或租赁的形式取得了红房子社区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继续居住在社区当中;另一部分下岗职工选择离开红房子社区;其余一部分年轻职工选择了地理位置更好,生活保障条件更优越的社区。由此,红房子社区的社区人员构成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外来人口通过购买房屋所有权进入社区当中居住,单位社区的模式开始被打破。2000年来,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武汉市城市区域不断发展,青山区商品住房建设规模大幅度扩张,原本处于郊区地段的红房子社区附近成为了开发对象,红房子社区的土地开发价值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进入武汉市寻找工作机会,他们选择进入地理位置相对偏离主城区、居住条件相对落后、租金相对低廉的红房子社区居住。如今,红房子社区已经完全由单位集体式社区转变为了容纳不同社会身份属性的社会型社区。
通过调研发现,社区目前的人口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目前,红房子社区的人口构成形式已经由单一的单位属性构成转变为复杂的社会属性构成。社区的成员,一大部分为老武钢退休职工家庭,生活时间松散化,活动范围基本在社区内,同时这些家庭还有第二或第三代人口,也占据相当的人口比例;一部分为年轻的武钢职工,社区住宅大部分时间内只作为居住使用;另一部分为外地来武汉发展的年轻人口,他们选择租住的方式在社区生活,这一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大。在年龄构成上也呈现出以老年人为主,50-65 岁和65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40%以上,同时,还有一部分第二第三代人口,总体呈老中青三代并居的特点。因此,原本较为内向的集体式社区变得流动性和社会性更强,不同身份属性和年龄的社区居民也存在着不同需求的差异,这些多元化的特点和差异都为社区的开放式更新改造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和契机。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1/0223/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