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当前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大语言流派,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的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语言的发达程度。如果能够将这两者进行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那么必将在很

作为当前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大语言流派,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的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语言的发达程度。如果能够将这两者进行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那么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造福我国的语言学界,并且对现代语言进行丰富和润色,使其能够更加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用语需求[1]。

一、批评话语浅析

学界经过对批评话语来源的广泛探究之后发现,其起源应当可以追究到修辞学当中的基础语言学[1]。但是相较于其他得到过系统发展的语系,批评话语可谓自成一派,因为其发展过程当中的相应理论并不完备,除此之外,其使用模式也没有得到完全的标准化[1]。在其长久的发展过程当中,语言是其得以成形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认知语言学亦是其重要框架,与此同时其还融合了标点符号的内容。而追究到这一批评话语的使用目的,简化语言并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沟通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除此之外,与其他的语言学派不同,这一批评话语的内容往往源自生活,源自社会现实。因此其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必须不断加大对社会、对生活层面事物的关注力度。

学术界对语言的作用有如下的看法:通过语言,人们能够更好地对社会权利及能力层次做出更好的区分[2]。与此相对应的,批评话语的产生,也是为了对个体的社会层次作出区分和判别,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借助于一定的技巧,对包含在语言当中的深刻含义做出清晰的解释。这一话语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当中的不平等现象得以揭露,与此同时,其对使用者的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其使用者必须了解相应的语言结构,并深刻洞悉其中的含义,除此之外,还能够了解批评语言使用的作用和方法。

在当前社会,要想有效地了解批判话语的使用,就必须关注新闻评论当中使用的话语。从这些话语当中,不仅可以探究到当前社会的某些现状问题,使用者还能够通过这一语言模式,建立起和社会更为紧密的联系。而在当前批评话语的使用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意义模糊的问题。这就需要使用者重新找出其核心的关键语言,并且按照其表达的内容倾向,对其使用的词语的序列进行重组,以此来凸显其语言表达的内容及其主要的核心思想。

而当前,从许多专家的研究来看,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扬长避短地将批判话语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在这一话语的表达过程当中,如何采用有效的表达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无法帮助语言的阅读者获取关键信息,形成有效认知。因此,为了逐步改变和突破当前的批评话语使用现状,就必须从其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建立为起始,使得批评话语更好地和前者相互融合,以求促进其语言表达清晰度和有效性的提升[3]。

二、浅析批评话语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联系

长期以来,韩礼德提出来的语言结构作为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关键话语的使用过程当中,得到了十分普遍的应用[3]。其一方面具备优良的使用特点,但是其另一方面,也同样具备一定的劣势,那就是过分关注社会基本结构,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语言部分。而在当前这个时代当中,批判话语在获得广泛使用的同时,其中也融合了不同的语言方法及相应的社会原则,这就使得这一语言模式的理论日趋健全,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语言场景。国内的许多语言研究学者都一致认为,如果能够在批判话语的使用过程当中,有机地融合认知语言的成分,既能够使其具备更加合理的内容表达,使其中心思想更加明确,还能够使其表达更具备价值。因此,在对认知语言的研究过程当中,批评话语的各个方面也得以以新的模式呈现出来。究其本质,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虽然其产生的背景和使用的途径存在着和批评话语较大的差距,但是与此同时,两者之间并非不具备互补的基础[4]。有些学者认为,要想有效地使用这一批判性的话语,其使用者本身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与社会权利息息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落实到社会层面,主要就是对各种社会现象背后规则的理解。而落实到组织层面,则是对各种人际关系形成模式背后的理解。但是立足于当前的研究现状,还没有学者能够提出一种有效的模型,用以整合宏观和微观这两个视角下的批评话语[4]。而恰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模式,就存在于当前的认知语言学当中。借助于认知语言学本身较为丰富的灵活的结构,批评语言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得以灵活和生动地呈现。与此同时,这两类语言模式借助和运用的基础,都是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区别只在于,批判性语言表达的内容和社会变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而认知语言学则对这一内容关注较少。但是如果能够将这两者取长补短并进行合理的结合,必将对最终的语言学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1/0309/1235.html



上一篇:翻译史视域下翻译策略与社会发展关联性探究以
下一篇:社会发展对词语意义演变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来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投稿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版面费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