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子宫小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女性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也随之发生变化。近些年来,中青年、中老年女性的子宫相关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给家庭和患者群体造成的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女性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也随之发生变化。近些年来,中青年、中老年女性的子宫相关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给家庭和患者群体造成的社会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影响不容小觑。
认识子宫:
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顾名思义,子宫是一座供子嗣后代出生之前在母体内居住的“宫殿”。
“子宫在人类繁衍和女性的生命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人类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也是女性每月一次生理现象——月经的源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向本刊记者介绍道。
子宫位于女性的小腹深处(盆腔),形状像一个倒置的鸭梨,也有人说像立着的白炽灯泡。上面大的部分或灯泡部分称为子宫体,下面小的部分或螺口部分称为子宫颈。
谭先杰介绍道,子宫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没有怀孕的时候,子宫比女性自己的拳头要小两圈(高、宽、厚大约分别为6厘米、5厘米、4厘米);在怀孕足月的时候,子宫能膨胀到比篮球还要大几圈,大概与20多斤的西瓜差不多。
“但子宫并非实心疙瘩,它的中间是空腔,称为子宫腔,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在没有怀孕的时候,宫腔的容量仅5毫升左右。随着胎儿的生长,宫腔容积不断扩张,分娩前可达5000毫升,扩大了1000倍!神奇的是,分娩之后,子宫体积会迅速缩小,产后6周左右子宫恢复到孕前状态。”谭先杰说。
谭先杰补充道,在宫腔的内壁,有一层由上皮细胞组成的膜,称为子宫内膜,厚度可达1~2厘米。子宫内膜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在来自女性性腺——卵巢的雌激素的作用下生长,并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适应性改变,成为“肥沃的土壤”,等待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形成的“种子”(受精卵或早期胚胎)前来定居。
如果“种子”(受精卵)质量良好,而且“土壤肥沃”(子宫内膜准备充分),胚胎就能成功定居。如果受精卵的质量有问题,或者子宫内膜没有准备好,或者“土壤贫瘠”,如流产和感染等导致子宫内膜受损,胚胎的定居(着床)和发育就会出现异常,引起流产、早产、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等,严重者导致胎儿死亡,甚至威胁孕妇生命。
如果子宫内膜准备好了,但没有受精卵前来,子宫内膜会很“失望”,它会脱落并出血,经由阴道排出体外,该过程每月发生1次,这就是月经——每月一次的特殊经历。
子宫内膜“犯错”怎么治
实际上,在女性一生中的多数时候,子宫内膜不会有受精卵前来定居,但它依然反复生长、脱落、再生长,为孕育胎儿做准备。子宫内膜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脱落和再生中,难免出现大大小小的“错误”。
在谭先杰主任看来,月经异常属于子宫内膜的“小错”。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经期3~7天,经量50毫升左右。如果月经周期经常性提前或推后几天,但月月如此,而且能怀孕生子,也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如果月经周期缩短7天以上,或者延后7天以上,就可能属于异常。月经的量因人而异,如果月经量明显比平时多(月经过多)或者比平时少(月经过少),而且连续3个周期都是如此,就需要检查了。还有的异常情况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或者并存周期不规则、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
先说月经量少。如果子宫内膜受到了某些微生物的感染,如结核杆菌,子宫内膜的生长就会受影响,不能长到足够厚度,月经量就会减少。如果子宫内膜受了机械性损伤,如在人工流产术中或分娩操作中受到伤害,就会变薄,月经量自然也会减少;有时候,子宫内膜本身正常,但其上级器官(卵巢),或者上级的上级(垂体),或者更上级(下丘脑)出现问题,也会引起月经量少,或者月经稀发甚至不来月经(闭经)。
再说月经过多。常见的原因是子宫内膜增生,有3种情况。一种是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从外观来看有增厚,显微镜下发现子宫内膜的两种成分(发挥功能的腺体细胞和起支持作用的间质细胞)成比例增多。打个比方,人口密集了,但体貌正常,而且排列有序;第二种是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不仅外观有增厚,而且显微镜下可见两种成分的增加不成比例,腺体细胞多而间质细胞少,形成了腺体细胞的背靠背排列。也就是说,不但人口密集,而且排列混乱,但是体貌还正常;第三种情况是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不仅外观增厚,且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形态发生异常。正常情况下,细胞核相对于整个细胞的体积是有一定比例的,如果细胞核过大,看起来就不协调,形似“大头娃娃”,这是细胞向恶性改变的征象之一。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1/0315/1281.html
上一篇:山西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年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下一篇:药膳汤饮现状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