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新基建背景下静态交通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静态交通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现状 1.1 停车产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我国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普遍缺乏顶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客观上很难改变,停车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汽车保有量
1 静态交通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现状
1.1 停车产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我国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普遍缺乏顶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客观上很难改变,停车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因此出行停车难诱发的车辆缓行、慢速巡航、排队等位等现象,导致了区域性动态交通拥堵,衍生出从核心重点区域扩散的广域交通拥堵。北京、深圳、广州、西安等在内的国内拥堵排名城市纷纷尝试采用建设城市静态交通综合管理平台、路内停车精准智能化建设、路外停车集约规范化管理的方式,寻求以静态交通治理促进动态交通缓堵的解决之道。
1.2 停车产业的商业化与民生需求
城市停车基础设施的供需失衡,一方面依靠增量车位的建设,以缓解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则要依靠科技型企业的大数据算力解决方案,支撑区域内的存量车位实现共享机制来提升资源利用率。
从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角度出发考虑,停车需求的满足是基本的民生需求,过高的停车收费价格将面临较为严重的民怨压力。与此并存的行业现象是,特定区域的汽车出行量导致车位高周转的现实情况催生着商业化,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价格杠杆来调节停车需求。国内大多数地方政府普遍对公共类产权停车场采取指导定价,导致很多企业在城市停车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上采取谨慎态度,过低的收费价格很难满足企业的投资回报要求。
1.3 停车产业的“新基建”属性
停车全产业链包括产业投融资、规划设计、装备制造、信息化、运营管理等上下游相关企业,当前停车管理信息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停车场数据互不通联,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未形成城市停车“一盘棋”管理,无法将分散的停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发布,市民出行前无法准确获取目的地周边停车情况,造成一边“停车难”、一边却是“没车停”的尴尬局面,停车场与车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停车难现象,更使得大量停车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停车信息化产业空间巨大,符合“新基建”对传统行业数字化升级产业范畴。
1.4 城市停车相关政策法规支撑
目前国内停车管理面临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执法不到位、停车收费混乱、服务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管理工具支撑等系列管理困境,无法精准定位“核心问题”,辅助管理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施策的静态交通管理格局。且部分城市路侧停车资源一直未开展停车收费,无法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造成许多僵尸车、非机动车辆长期占用公共停车资源,不仅造成停车资源浪费,更加剧停车难、停车乱现象,如表1所示。
表1 2015年以来国家部委层面发布的停车产业相关政策文件
2 涉足静态交通产业的企业分析
2.1 国有企业静态交通产业布局
国有企业涉足静态交通产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地方城投公司、交投公司为主,该类公司一般作为政府国企平台公司持有公共产权类可经营资产,并下属专业运营管理公司对属地城市公共停车场资产进行运营管理;另一类以建设类央企为主,该类企业进入静态交通产业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资金成本等方面有一定的禀赋优势。同时,部分企业还面临在新经济形势下解决内部员工就业转岗的压力,静态交通的产业链纵深特点成为很好的产业转型选择。
2.2 互联网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
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在2015年前后开始进入智能交通领域,静态交通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互联网巨头企业的青睐。停车场作为重要的消费场景,也成为巨头间支付场景的争夺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2018年12月,智慧停车行业共发生56起融资事件,其中北京市融资数量占比最多,远多于其后的深圳市和上海市,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汇聚了ETCP停车、爱泊车、停简单等优势企业进行多轮融资,如图1所示。
图1 2015—2018年底各主要城市智慧停车企业融资占比
同时,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在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终端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停车场空间内得以应用,利用科技手段赋能传统停车场,完成停车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停车场运营管理从传统人工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型。互联网巨头进入停车行业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对停车行业的深入程度不够,在利用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往往会影响原有的利益格局,在引领产业变革的过程中需要资深从业人士完成业务和管理下沉,也是基于此等原因,互联网巨头从自组团队直接进入行业转而更多考虑对行业公司进行投资或兼并购。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1/0520/1522.html
上一篇:基于公司治理行为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以
下一篇:金融标准化赋能金融科技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