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6/30]
陈海鹏:实施“蓝火计划”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9月27日,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大学三基工程”工作会议在湖南韶山盛大开幕。来自海内外300多所高校的600多位院校领导,100多位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创业精英,以及
9月27日,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论坛暨“大学三基工程”工作会议在湖南韶山盛大开幕。来自海内外300多所高校的600多位院校领导,100多位来自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创业精英,以及30多家主流媒体,总计750多位嘉宾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以“创新创业型大学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围绕如何实施大学三基工程、如何更加有效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等内容,汇聚海内外多名专家学者、商界精英发表主题演讲、开展对话论坛。活动当天还发布了《2017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
教育部教育科技发展中心“蓝火计划”主任陈海鹏发表主题演讲,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什么是“蓝火计划”和如何实施“蓝火计划”,期望将科技创新的火种播向神州大地,以高校科技力量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演讲文字实录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是经中编办批准设立的以促进中国高校科技发展为目的的教育部直属事业机构。主要工作包括高校科研基金、科技奖励、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高校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组织高校申报国家科技产业化计划等工作。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启动实施了旨在推进高校与地方及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加快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的一项重大行动计划--“蓝火计划”。
蓝色象征科技,火代表动力,蓝色火焰是火焰中温度较高的部分。“蓝火计划”寓意将科技创新的火种播向神州大地,以高校科技力量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主旨是携手地方政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和科技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及地方产业发展特点,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及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赴地方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区域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将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及创新人才与社会紧密对接,加快高校技术、成果、项目的转化及产业化。
通过实施“蓝火计划”,为企业和地方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难题,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引入了高层次创新人才,还可以借助地方及企业的资源、资金优势支持高校科研和教学,促进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及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到现在为止,“蓝火计划”在全国18个地方开始实施工作,主要是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京津冀地区等。从2015年开始,“蓝火计划”正式升级为2.0版,即从推进科技项目合作转向全面的科技合作和人才服务。
“蓝火计划”的几个核心要点分别是“搭桥梁,建平台、抓项目、引人才”。
一、搭桥梁
通过“蓝火计划”实施,将以前高校与地方企业“点对点”联系提升为“面对点”、“面对面”联系,极大扩展了地方企业与高校联系的渠道和范围。据不完全统计,“蓝火计划”共组织了全国逾百所高校的2000余位专家学者赴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参加对接的企业界代表达到2500余人,现场达成合作意向500余项,更多项目是通过后续合作达成。
二、建平台
“蓝火计划”重视平台建设工作。一是与地方政府共同组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地方中心。二是通过引入高校建设了一批特色技术转移示范基地、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联盟。三是在“蓝火计划”实施具有一定基础的地方(主要是区域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高校联合研究院和大学联合科技园等载体,集中引入高校项目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三、抓项目
项目是根本,项目是否落地是合作成功的重要标志。项目怎么落地呢?要跟企业要跟地方产业结合起来,要聚焦企业的需求。项目落地是“蓝火计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蓝火计划”创新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通过设立“‘蓝火计划’产学研联合创新专项”,与地方政府联合对合作研究的科研部分采取立项资助方式,希望能够对一批中青年老师、专家给予扶持,促进更多中青年老师专家能够跟地方企业开展合作。
四、引人才
“蓝火计划”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人员交流。2015年开始组建“‘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通过持续组织此类活动,打造出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师徒创业圈”,即学生在前台创业、教授团队在后台提供技术支撑的新模式。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zonghexinwen/2020/0818/589.html